yǎowénjiáo

咬文嚼字

yǎo wén jiáo zì

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

文不加点

释义
  1.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。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。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。 literarism; chop logic; 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;
  2. 亦作“咬文嚙字”。亦作“咬文啮字”。
  3.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。
    元•秦简夫 《剪发待宾》第二折:“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,不中吃,不中使……又则道俺咬文嚼字。”
  4.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。
    明•无名氏 《司马相如题桥记》:“如今那街市上常人,粗读几句书,咬文嚼字,人叫他做半瓶醋。”清•朱焘 《北窗呓语》:“酒场遇不读书人,所行觴政,切不可咬文啮字,兼以诗词困人。”
  5. 谓不重视实质,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,或强词夺理。
    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﹝ 杨执中 ﹞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,指手画脚的不服。”胡适 《<水浒传>考证》:“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,但我却又有点‘考据癖’。”马南邨 《燕山夜话·不求甚解》:“读书的方法,不要固执一点,咬文嚼字,而要前后贯通,了解大意。”
国语辞典

yǎo wén jiáo zì
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
句斟字嚼
下筆淋漓、文不加點
释义
  1. 在詞句上斟酌推敲。也作「咬言咂字兒」、「咬文咂字兒」。
    元.喬吉〈小桃紅.瓠犀微露玉參差〉曲:「含宮泛徵,咬文嚼字,誰敢嗑牙兒。」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四○:「好詞,好詞。關情之處,令人淚落,真一時名手!怪不得他咬文嚼字,明日元宵佳節,正須好詞,不免赦其罪犯,召他轉來,為大晟樂正,供應詞章。」
  2. 譏笑士人迂腐而不知變通。
    元.蕭德祥《殺狗勸夫》第四折:「哎!使不的你咬文嚼字。」《隋唐演義》第六回:「如遇患難,此輩咬文嚼字之人,只好坐以待斃,何足為用?」
  3. 形容賣弄文才、裝腔作勢。
    《金瓶梅》第五○回:「見他在人前鋪眉苫眼,拏班做勢,口裡咬文嚼字,一口一聲只稱呼他薛爺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七回:「他們必把一句話拉長了,作兩三截兒,咬文嚼字,拿著腔兒,哼哼唧唧的,急的我冒火。」